科技信息开放获取(以下简称开放获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变革,正在塑造新的学术交流机制、新的科学研究态势和新的社会知识传播模式,已经对科技机构、科学交流和社会知识传播的责任内涵、发展机制和运作政策带来重要影响。
开放获取的正式提出,始于2002年2月14日由开放社会协会发起的布达佩斯会议上发布的《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提出推动科技文献的开放获取,即用户通过互联网免费阅读、下载、复制和传播作品,并提出开放获取的两种实现形式:开放出版,即期刊以免费获取方式发表论文,供公众开放阅读;开放存储,即作者在论文发表后将论文存储到机构或专业知识库,立即或延迟一段时间(一般为6或12个月)后开放发布。
2003年10月22-23日,德国马普学会发起召开了柏林会议,在继承《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的开放获取的柏林宣言》。《柏林宣言》提出,开放获取的对象是经科学界认可的人类知识和文化遗产的综合性信息资源,包括原始的科研论文、数据和元数据、参考资料、照片和图表、学术类多媒体资源等。《柏林宣言》得到了全球科技界的积极用户,截止2008年9月,已经有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德国马普学会、印度科学院、瑞士科学院、捷克科学院、荷兰科学研究局、瑞士科学基金会、奥地利科学基金会、捷克科学基金会、欧洲地球科学协会、WikeMedia基金会等250多家机构签署了柏林宣言。
开放获取的内涵在不断扩展,从2002-2003年主要关注期刊论文,到后来将科学数据纳入开放获取的对象,强调借助互联网对学术信息的免费获取和合理使用。现在,开放教育把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教育系统和开放教育过程既相互关联又有机统一地加以考虑。这样的扩展不仅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各种类型的资源(例如内容、系统、过程等资源)能够通过网络被开放利用,而且反映了“开放”本身对教育过程和知识创造的影响,反映了人们对教育过程和知识过程的理解的深化。“开放”不仅能够支持教育和科研更广泛、更平等、更经济地进行,而且能够支持参与、交互、合作和融汇的教育与科研,推动教育和科研模式的转变,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力度和便利性来提高教育和科研在传播与创造知识上的效率。信息资源(论文或者数据)的开放获取仅仅是第一步(尽管是很重要的一步),更为广泛的教育和科研过程的开放,将为教育和科研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世界各国的科技资助机构、科学家团体和科研教育机构等不断建立支持开放获取的政策机制,积极推出支持开放获取的各种工具,使得开放获取成为科学研究的可行的、高效的和必要的组成部分。